新闻资讯 NEWS

电话:028-85170191

邮箱:1253193898@qq.com

当前位置:首页>新闻资讯> 业内动态

《国家电网报》:十年前供电抢险为“国宝”

来源:   发布时间:2018-05-28 15:58   点击:1300

5月21日,笔者收到了一张大熊猫的照片,照片上两只大熊猫并排坐着,显得悠闲自在。这是四川卧龙大熊猫研究中心的副总工、大熊猫繁殖专家黄炎发给笔者的。2008年年底,团团和圆圆被送往台湾台北动物园。2013年,黄炎专程去台北动物园,指导帮助饲养员如何饲养繁殖期的大熊猫。照片上就是圆圆和女儿圆仔。目前,它们一家三口生活得非常快乐。

  “十年了,不知道卧龙的大熊猫生活得怎么样了,团团和圆圆去台湾了,现在还好吗?”5月12日,四川眉山供电公司员工徐中林在办公室电脑上翻看着大熊猫的图片,其中有一张还是十年前在卧龙电力抢险时,他抱着大熊猫拍的。他说:“十年了,我们从没忘记那段不平凡的人生经历,特别是与大熊猫结缘。”

  十年,徐中林从一名普通的基层员工走上了管理岗位,成为供电所的骨干员工。十年前那次抢修,对他来说,是人生中一个重要的转折。谈起那段经历,他至今记忆犹新。

  “国宝”熊猫面临生存危机

  2008年5月12日,汶川大地震,距离震中映秀镇20多千米,以“熊猫之乡”享誉中外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卧龙遭受重创:低海拔区大熊猫栖息地植被被破坏,与外界联通的道路严重毁坏,通信系统全部瘫痪;位于卧龙耿达乡的“中国大熊猫研究中心”部分低压电力线路和电力设备损坏,40只大熊猫栖息生活的“熊猫苑”处于黑暗之中。没有电,整个中心无法运转。

  当时,他们仅靠一台柴油发电机发供电,柴油异常紧缺。大熊猫对噪音非常敏感,发电机工作时噪音大,加之受地震惊吓,大熊猫全都烦躁不安。几只怀孕的大熊猫临近产期,因为噪音极易流产。初生的小熊猫要使用保暖箱,十多只幼小的熊猫每天的食物是专用饼干,加工饼干要用玉米、大豆、竹子等混合机制作。这些,都离不开电。

  如果不及时恢复当地主网供电,大熊猫的生存将面临严重威胁。

  临危不惧奋力抢险

  2008年6月3日,眉山供电公司组建109人的电力抢险队,在时任眉山供电公司副总经理李科峰的率领下,绕道翻越海拔3500多米的夹金山和海拔4500多米的巴朗山,急驰500多千米,当天晚上赶到了卧龙,开始了近20天的艰难电力抢险。

  卧龙自然保护区处于崇山峻岭之中的低洼地带,一条公路蜿蜒穿行保护区。余震不断,滑坡频繁,滚石乱飞,泥石流横行……抢险队一路走来险象环生。当地3座水电站接近瘫痪,1座变电站受损严重,两条10千伏线路几乎全毁。

  109位“电力勇士”每天与余震赛跑,与泥石流赛跑,与飞石赛跑,经历了一场场惊心动魄的战斗。当地群众看到他们,纷纷说:“这里太危险了,你们现在来抢险,就是‘玩命’。”

  断线、倒杆的地方,往往是最危险的地方。卧龙通往耿达乡的交通要道上,有一处山隘。5月21日,第一次泥石流发生的时候,当地7户民房一眨眼间消失了。之后,武警官兵每天都在疏通道路,而每天都有新的泥石流发生。

  按照预定计划,6月10日,抢险队的任务是在这个泥石流频发的地带,竖立2根15米高的电杆。

  惊魂的一幕发生了。当抢险队正在紧张竖立第一根电杆时,抢险队队员余洪看到山顶的树木正在移动,来不及多想,大喊“泥石流来了!”队员们紧急撤离到安全地带。倾泻而下的泥石流夹着几棵大树,瞬间冲过公路,冲进湍急的皮条河,大家惊出一身冷汗。

  泥石流一过,队员们赶紧投入战斗。耿达供电所员工和闻讯赶来的武警战士立即协助疏通道路,队员们快速挖坑,用吊车将电杆准确无误地放入杆坑中,迅速回填,前后仅用20分钟时间!

  自制“缆车”飞渡皮条河

  要勇敢,更要智慧。在汹涌湍急的皮条河上架线,这考验了抢险队员的胆识和智谋。

  2008年6月14日,一整天的大雨后,2万多方泥石流导致耿达乡成为一座“孤岛”,岛上有2000多受灾群众和珍贵的大熊猫。

  天气恶劣,施工点都处在危险地段。要恢复耿达乡送电,必须完成位于皮条河对岸山脚下的5基电杆的竖杆和紧线任务。然而,到达对岸仅有的一座吊桥在地震中毁坏,只有一根钢索系在两岸的水泥桥墩上。

  15日早上,暴雨如注,湍急的皮条河恶浪翻滚、咆哮奔腾。队员们用牢固的绳子和粗大的短木棍制成一个“T”形架,挂到钢缆上,做成一个简易的运输“缆车”。钢缆是否结实?谁也不知道。如果断裂,坠入皮条河无法生还。抢险小分队队长余东,来不及犹豫,大喊:“共产党员先上!”他抢先跨上“T”形架,冒雨飞身渡河。紧接着共产党员闵文富、周幸福等先后渡河……一起战斗的,还有驻耿达乡某援助部队的4名战士和9名当地老乡。

  简易“缆车”出奇的好用,抢险人员、施工机具、线材全部顺利运输过河。

  午后,艳阳高照。队员们一刻也不停地竖杆架线。渴了,喝一口矿泉水;饿了,就靠在电杆上啃几块饼干……17时,耿达乡终于恢复供电,大熊猫研究中心的临时用电接通。苦战了12个小时的队员们,一头倒在地铺上睡着了。

  “弹弓射线”完成送电任务

  2008年6月18日,抢修工作进入尾声。

  大熊猫研究中心专用电力线路长约3千米,其中有一段电杆位置正好在宽达80多米的皮条河两岸,如何将电线送至河对岸,又成了摆在抢险队员面前的难题。

  大家集思广益,终于想出了办法。抢险队用“弹弓射线”方法,成功将电线架设到河对岸的电杆上。

  抢险队分成两个组,一组留在靠公路的河边,另一组从一千米外、早已架好的简易“缆车”飞渡过河,步行到拉线位置。两岸的队员分别在河岸搭起简易木架。靠公路这边的队员将钓鱼线一头绑在木架上,另一头系上鸡蛋大小的石头,用弹弓将鱼线弹射到河对岸。对岸的抢险队员将鱼线绑上粗大的尼龙绳放在简易木架上,河对面的队员再慢慢拉回来,尼龙绳拉回来后,再绑上电线又拉到河对面早已竖好的电杆上。

  三根电线被顺利拉到河对面后,两岸队员迅速爬上早已立起的电杆上架电线,红色、蓝色、黄色的安全帽在皮条河畔、乱石峭壁下显得格外醒目。

  经过11个小时的紧急架设,6月18日18时40分,大熊猫研究中心恢复正常供电。看到大熊猫能正常地生活,抢险队员们觉得之前一切的艰险付出都是值得的。

  在紧张的抢险现场,还有一个小小的插曲:一位面容慈祥、年近七旬的老人用相机跟拍抢修现场。经询问,她原来是爱国将领冯玉祥将军的孙女冯文真女士。当她听说供电员工是为大熊猫中心抢修电力线路时,她微笑着竖起了大拇指。

  临走时,大熊猫研究中心的工作人员万分感谢,破例让抢险队员们与大熊猫合影留念。怀抱着憨态可掬、调皮可爱的大熊猫,队员们觉得,将近20天的疲劳和恐惧、艰辛和危急全都烟消云散了。5月21日,笔者收到了一张大熊猫的照片,照片上两只大熊猫并排坐着,显得悠闲自在。这是四川卧龙大熊猫研究中心的副总工、大熊猫繁殖专家黄炎发给笔者的。2008年年底,团团和圆圆被送往台湾台北动物园。2013年,黄炎专程去台北动物园,指导帮助饲养员如何饲养繁殖期的大熊猫。照片上就是圆圆和女儿圆仔。目前,它们一家三口生活得非常快乐。

  “十年了,不知道卧龙的大熊猫生活得怎么样了,团团和圆圆去台湾了,现在还好吗?”5月12日,四川眉山供电公司员工徐中林在办公室电脑上翻看着大熊猫的图片,其中有一张还是十年前在卧龙电力抢险时,他抱着大熊猫拍的。他说:“十年了,我们从没忘记那段不平凡的人生经历,特别是与大熊猫结缘。”

  十年,徐中林从一名普通的基层员工走上了管理岗位,成为供电所的骨干员工。十年前那次抢修,对他来说,是人生中一个重要的转折。谈起那段经历,他至今记忆犹新。

  “国宝”熊猫面临生存危机

  2008年5月12日,汶川大地震,距离震中映秀镇20多千米,以“熊猫之乡”享誉中外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卧龙遭受重创:低海拔区大熊猫栖息地植被被破坏,与外界联通的道路严重毁坏,通信系统全部瘫痪;位于卧龙耿达乡的“中国大熊猫研究中心”部分低压电力线路和电力设备损坏,40只大熊猫栖息生活的“熊猫苑”处于黑暗之中。没有电,整个中心无法运转。

  当时,他们仅靠一台柴油发电机发供电,柴油异常紧缺。大熊猫对噪音非常敏感,发电机工作时噪音大,加之受地震惊吓,大熊猫全都烦躁不安。几只怀孕的大熊猫临近产期,因为噪音极易流产。初生的小熊猫要使用保暖箱,十多只幼小的熊猫每天的食物是专用饼干,加工饼干要用玉米、大豆、竹子等混合机制作。这些,都离不开电。

  如果不及时恢复当地主网供电,大熊猫的生存将面临严重威胁。

  临危不惧奋力抢险

  2008年6月3日,眉山供电公司组建109人的电力抢险队,在时任眉山供电公司副总经理李科峰的率领下,绕道翻越海拔3500多米的夹金山和海拔4500多米的巴朗山,急驰500多千米,当天晚上赶到了卧龙,开始了近20天的艰难电力抢险。

  卧龙自然保护区处于崇山峻岭之中的低洼地带,一条公路蜿蜒穿行保护区。余震不断,滑坡频繁,滚石乱飞,泥石流横行……抢险队一路走来险象环生。当地3座水电站接近瘫痪,1座变电站受损严重,两条10千伏线路几乎全毁。

  109位“电力勇士”每天与余震赛跑,与泥石流赛跑,与飞石赛跑,经历了一场场惊心动魄的战斗。当地群众看到他们,纷纷说:“这里太危险了,你们现在来抢险,就是‘玩命’。”

  断线、倒杆的地方,往往是最危险的地方。卧龙通往耿达乡的交通要道上,有一处山隘。5月21日,第一次泥石流发生的时候,当地7户民房一眨眼间消失了。之后,武警官兵每天都在疏通道路,而每天都有新的泥石流发生。

  按照预定计划,6月10日,抢险队的任务是在这个泥石流频发的地带,竖立2根15米高的电杆。

  惊魂的一幕发生了。当抢险队正在紧张竖立第一根电杆时,抢险队队员余洪看到山顶的树木正在移动,来不及多想,大喊“泥石流来了!”队员们紧急撤离到安全地带。倾泻而下的泥石流夹着几棵大树,瞬间冲过公路,冲进湍急的皮条河,大家惊出一身冷汗。

  泥石流一过,队员们赶紧投入战斗。耿达供电所员工和闻讯赶来的武警战士立即协助疏通道路,队员们快速挖坑,用吊车将电杆准确无误地放入杆坑中,迅速回填,前后仅用20分钟时间!

  自制“缆车”飞渡皮条河

  要勇敢,更要智慧。在汹涌湍急的皮条河上架线,这考验了抢险队员的胆识和智谋。

  2008年6月14日,一整天的大雨后,2万多方泥石流导致耿达乡成为一座“孤岛”,岛上有2000多受灾群众和珍贵的大熊猫。

  天气恶劣,施工点都处在危险地段。要恢复耿达乡送电,必须完成位于皮条河对岸山脚下的5基电杆的竖杆和紧线任务。然而,到达对岸仅有的一座吊桥在地震中毁坏,只有一根钢索系在两岸的水泥桥墩上。

  15日早上,暴雨如注,湍急的皮条河恶浪翻滚、咆哮奔腾。队员们用牢固的绳子和粗大的短木棍制成一个“T”形架,挂到钢缆上,做成一个简易的运输“缆车”。钢缆是否结实?谁也不知道。如果断裂,坠入皮条河无法生还。抢险小分队队长余东,来不及犹豫,大喊:“共产党员先上!”他抢先跨上“T”形架,冒雨飞身渡河。紧接着共产党员闵文富、周幸福等先后渡河……一起战斗的,还有驻耿达乡某援助部队的4名战士和9名当地老乡。

  简易“缆车”出奇的好用,抢险人员、施工机具、线材全部顺利运输过河。

  午后,艳阳高照。队员们一刻也不停地竖杆架线。渴了,喝一口矿泉水;饿了,就靠在电杆上啃几块饼干……17时,耿达乡终于恢复供电,大熊猫研究中心的临时用电接通。苦战了12个小时的队员们,一头倒在地铺上睡着了。

  “弹弓射线”完成送电任务

  2008年6月18日,抢修工作进入尾声。

  大熊猫研究中心专用电力线路长约3千米,其中有一段电杆位置正好在宽达80多米的皮条河两岸,如何将电线送至河对岸,又成了摆在抢险队员面前的难题。

  大家集思广益,终于想出了办法。抢险队用“弹弓射线”方法,成功将电线架设到河对岸的电杆上。

  抢险队分成两个组,一组留在靠公路的河边,另一组从一千米外、早已架好的简易“缆车”飞渡过河,步行到拉线位置。两岸的队员分别在河岸搭起简易木架。靠公路这边的队员将钓鱼线一头绑在木架上,另一头系上鸡蛋大小的石头,用弹弓将鱼线弹射到河对岸。对岸的抢险队员将鱼线绑上粗大的尼龙绳放在简易木架上,河对面的队员再慢慢拉回来,尼龙绳拉回来后,再绑上电线又拉到河对面早已竖好的电杆上。

  三根电线被顺利拉到河对面后,两岸队员迅速爬上早已立起的电杆上架电线,红色、蓝色、黄色的安全帽在皮条河畔、乱石峭壁下显得格外醒目。

  经过11个小时的紧急架设,6月18日18时40分,大熊猫研究中心恢复正常供电。看到大熊猫能正常地生活,抢险队员们觉得之前一切的艰险付出都是值得的。

  在紧张的抢险现场,还有一个小小的插曲:一位面容慈祥、年近七旬的老人用相机跟拍抢修现场。经询问,她原来是爱国将领冯玉祥将军的孙女冯文真女士。当她听说供电员工是为大熊猫中心抢修电力线路时,她微笑着竖起了大拇指。

  临走时,大熊猫研究中心的工作人员万分感谢,破例让抢险队员们与大熊猫合影留念。怀抱着憨态可掬、调皮可爱的大熊猫,队员们觉得,将近20天的疲劳和恐惧、艰辛和危急全都烟消云散了。(黄峥)

  (四川眉山供电公司供图)


copyright@ 2013-213 四川省稀贵新材料天府科学技术研究院 版权所有   友情链接:中翼机电

地址:成都市太升南路锦天国际C座1806    电话/传真:028-85170191   蜀ICP备17024097号-1技术支持:爱诚科技

联系我们